纳喇姓

纳喇姓

姓氏纳喇〔 納喇 〕

拼音nà lǎ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

纳喇姓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2018年
2014年2013年
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
1982年明朝
元朝宋朝
北宋
纳喇姓头像

纳喇姓 起源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纳喇氏,满语为Nara Hala,是满族八大著姓之一,氏族甚繁。

有人说:如今在满族同胞中,比较容易分辨的是那氏。凡姓那的,无一例外,都是满族人,为“叶赫那拉的后代”。

这样评说是没有任何道理的,其实,纳喇氏在蒙古族、鄂温克族、朝鲜族等民族中皆有,就是那氏亦并非全都是满族人。

春秋时期,楚国把商王武丁后裔所建的权国灭掉后,改设成县,而将权国贵族迁往于那处城(今湖北荆门那口城),后来权国人中就有以其地名为姓氏的,成为了那氏。

汉朝时期有个那县(今宁夏固原),当地的少数民族中就有那氏。

汉朝末期西域大宛国(今费尔干纳盆地)有破落那氏,其后代在汉化时也有取汉字谐音单姓为那氏者。

古羌族的一部份人也有在汉化过程中,取汉字谐音单姓为那氏着。

而满族那氏也绝非“叶赫那拉”一族,这种将自家姓氏生往显贵家族上并靠的做法实不可取,更不要说清咸丰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慈禧)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了,至今十六亿中国人民还在等待她的后人向国民谢罪呢!

实际上,满族的乌喇纳喇氏、哈达纳喇氏辉发纳喇氏、那木都鲁氏、赫特拉那氏、夸尔那氏、玛那依尔氏莽那特氏那克塔氏、那勒加氏那木图氏纳塔氏,蒙古族的纳伊氏纳赖氏那颜吉歹氏纳雅氏,鄂温克族的纳哈塔氏,其后所冠的汉姓中也多有那氏。

在蒙古语中的“纳喇”是“太阳”的意思,俄国学者史禄国说满语“纳喇”是“耙子”的意思,显然是错误的。老满语是满族著名学者纳喇·额尔德尼按蒙文满语创建的,其字义仍是“太阳”。

纳喇姓 郡望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

郡、国名

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

都司名

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辛酉(公元1621年)至明朝崇祯十五年壬午(公元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

军镇名

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

地区名

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纳喇姓 姓氏源流

一、纳喇(納喇)nà lǎ

少数民族姓氏。《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俱收载。其源不一:

1、金代,为女真族姓氏,属女真之白姓。乃金时著姓,其汉姓曰“康”,《金史》有载,或作“纳剌”。

2、蒙古族亦有纳喇氏,世居阿巴葛及科尔沁等地方,本辽代旧部,或以为氏。后编入蒙古,故蒙古族之纳喇氏,与辽、金之纳喇氏一脉相承。

3、清代满族亦有纳喇氏,本亦部落名,以部为氏,散处叶赫、乌拉、哈达、辉发、张城、费德里等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

4、又,清代高丽族之那氏,赐姓纳喇氏。

5、又或为改姓,星根达尔汉,蒙古族人,本姓土默特,因灭纳喇部,据其地,改姓纳喇氏;昂古里星古里,辉发人,本姓伊克达哩,后依呼兰人噶扬噶土默图,姓纳喇氏,遂改纳喇氏。《清通志·氏族略》按:纳喇为金时著姓,见于《金史》。嗣后,他族如叶赫之金台石、乌拉之达尔汉、辉发之通贵三支子姓,百馀年来日加繁衍,几居纳喇氏之半。又,高丽那氏蒙恩赐姓纳喇,是一氏而四分其族。与辽、金之纳喇氏同而实异。又,考蒙古纳喇氏世居阿巴噶及科尔沁等地方。可供学者参考研究。

6、今锡伯族亦有纳喇氏,或作“那拉”,后改单姓“那”。金代有纳喇·邦烈,安国军节度使;又有纳喇·呼喇勒,承安二年进士第一;清代顺治时护军统领安达立,姓此氏。另见“那拉”、“纳剌”。

二、纳喇(納喇)

纳喇姓起源:

1、清满洲八旗姓。凡三十九派,出叶赫、乌拉、哈达、辉发、伊巴丹、张城、费德里、尼马察、老寨子、吉林乌喇、长白山、佛阿拉、易州、叶赫勒、科尔沁、伊兰尔塔哈、嘉木湖、撒尔湖、松山、阿库里尼满、沈阳、辽阳、噶哈里、那木都鲁、扎库木、清河、布尔哈图城、布尔哈图、董鄂、米山、舍里、苏完、德库、齐齐哈尔、镰刀把、洪山、额尔敏、雅尔湖、和素等地。源自金时女真人纳兰氏。

2、清蒙古八旗姓。凡二派,阿巴噶、科尔沁等地。

3、清时广东巡抚准泰,原高丽人,姓那,奉旨改姓满洲之纳喇氏。

4、清蒙古人星根达尔汉,原姓土默特氏,因灭纳喇部,居其地,改姓纳喇氏。

5、清时辉发人昂古里星古里,原姓伊克达哩氏,后改姓纳喇氏。

纳喇姓名人:

纳喇金台石,清正黄旗人,世居叶赫,原叶赫东城贝勒。

变化:后改姓叶、南、那、白、姚等。

纳喇姓 历史名人

纳喇姓古代名人

纳喇·额尔德尼(?~1632年待考),满族;正黄旗满洲都英额人,世居都英额,满族文字的缔造者。

纳喇·额尔德尼清朝,少年时就十分明敏,兼通蒙古、汉文。清太祖佟·努尔哈赤时来归,隶属正黄旗满洲。

纳喇·额尔德尼早年即跟随清太祖佟·努尔哈赤南征北战。因他兼通蒙古语、汉文,主要职掌是“记典例司文书”,赐号“巴克什”。巴克什是蒙古语,意为师傅,精通读写的人均可称为巴克什。纳喇·额尔德尼从征蒙古时,能够就蒙古的习俗和他所掌握的蒙古语、蒙古文,居中联络,传宣诏令,成为沟通满、蒙民族,进行招降纳附的重要桥梁。在满族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除了接受当时比满族先进、高度发达的汉文化影响外,还与蒙古文化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史称海西女真酋长世代与蒙古通婚,叶赫始祖星根达尔汉、乌拉贝勒布占泰乡人均来自蒙古,哈达部长王忠与布占泰同祖,海西四部中叶赫、乌拉、哈达都是混和了蒙古血统的女真部落。而比较先进又适于模仿的蒙古政治制度则是努尔哈赤在建国过程中的主要学习对象。他的家族,从猛哥帖木儿开始,就以取蒙古名字为荣,到了明末,佟·努尔哈赤之子爱新觉罗·德格类、侄爱新觉罗·济尔哈朗、爱新觉罗·阿敏等均以蒙古语命名。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佟·努尔哈赤曾向朝鲜人夸耀“我是蒙古遗种”,折射出满族人对先进的蒙古文化倾慕不已的心态。在社会制度方面,满、蒙之间也存在部落结构松散、家庭结构狭小、诸子年长析居及幼子守尸等相同的特点;在语言方面,满、蒙联系就表现得更加清楚了。在纳喇·额尔德尼依据蒙古文创制满文之前,女真人曾经有过自己的文字,明朝初期的女真人往来文书,使用的是一种分别模仿汉字和契丹字制作的女真字,但由于难以辨认,到明朝中叶,这种文字已经不流行了,女真人大都不识字。以后改行蒙古字,女真人说的是女真语,文字书写却借用蒙古语,而这样文字记载须通过蒙古语进行,不懂蒙古语的人就不能识字,沟通十分不便。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佟·努尔哈赤命纳喇·额尔德尼、噶盖等创立满文,认为不能因为女真语创立文字困难,就永远借用别国的文字。后因噶盖以事被诛,纳喇·额尔德尼便独自利用蒙古文字结合女真语音连缀成句,创制了可以因文见义的满文。为了区别于后来天聪年间达海等改制的加圈点的新满文,后世通称纳喇·额尔德尼额尔德尼创制的文字为“老满文”。此外,纳喇·额尔德尼还着手将许多汉文著作译为满文。在满语中,借鉴蒙古语的痕迹也十分明显,例如满语从十三到十九的数词与女真语三到九的数词毫不关联,都是直接从蒙古语借用过来的;从二十到四十的数词也不例外,只有五十以上的数词,才是依据自身五到九的数词衍生而成,这就说明纳喇·额尔德尼在创制满文的过程中,既继承了本民族的语言遗产,也充分吸收了其他民族合理、有用的成分。后金天命八年(公元1623年),纳喇·额尔德尼及妻子因为囤积并隐藏珍宝,被佟·努尔哈赤处死。

纳喇·额尔德尼是在军事征服的动乱年间成长起来的既能征善战,又文武兼通的佼佼者,是通晓蒙、汉先进文化的满族精英代表。在纳喇·额尔德尼的努力下,满族从此有了自己传达政令、制定法律、传播知识、吸取先进文化的工具--满文,这对满族尽快走出蒙昧时代,进入高度发达的封建社会,起了重要作用。

纳喇·苏纳清朝,叶赫贝勒金台什同族。清太祖初创业,来归,命尚主为额驸,授牛录额真。累进梅勒额真。天聪初,从清太宗征锦州,贝勒莽古尔泰帅偏师卫塔山饷道,纳喇·苏纳屯塔山西,明兵来攻,击破之。后金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与固山额真武纳格击察哈尔,入境,降其民二千户。闻降者将为变,尽歼其男子,俘妇女八千馀,上责其妄杀。蒙古人有自察哈尔逃入明边者,命纳喇·苏纳以百人逐之,所俘获相当。累进三等甲喇章京。坐隐匿丁壮,削职。寻授正白旗蒙古固山额真。后金崇德初年(公元1636年),纳喇·苏纳从伐明,攻雕鹗、长安诸堡及昌平诸城,五十六战皆捷。又攻破容城。及出边,后队溃,坐罚锾。又从伐朝鲜,击破朝鲜军,俘其将。以朝鲜王出谒时乱班释甲,又自他道还,坐罚锾。寻以谳狱有所徇,坐罢,仍专管牛录事。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纳喇·苏纳卒。

纳喇·苏克萨哈清朝(公元?~1669年),满族;满洲正白旗人。著名康熙初年辅政大臣,纳喇·苏纳之子。

纳喇·苏克萨哈初授牛录额真。后金崇德六年(公元1642年),从郑亲王济尔哈朗围锦州,明总督洪承畴师赴援,清太宗亲帅大军蹙之,纳喇·苏克萨哈出战有功,授牛录章京世职,晋三等甲喇章京。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清世祖命追复苏纳世职,以纳喇·苏克萨哈并袭为三等阿思哈尼哈番。寻授议政大臣,进一等,加拖沙喇哈番。纳喇·苏克萨哈隶睿亲王多尔衮属下,王薨,纳喇·苏克萨哈与王府护卫詹岱等讦王谋移驻永平诸逆状,及殡敛服色违制,王坐是追黜。是年,擢巴牙喇纛章京。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孙可望寇湖广,命纳喇·苏克萨哈偕固山额真陈泰率禁旅出镇湖南,与经略洪承畴会剿。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刘文秀遣其将卢明臣等分兵犯岳州、武昌,纳喇·苏克萨哈邀击,大败之。刘文秀引兵寇常德,战舰蔽江,纳喇·苏克萨哈六战皆捷,纵火焚其舟,斩获甚众,明臣赴水死,刘文秀走贵州。叙功,纳喇·苏克萨哈晋二等精奇尼哈番,擢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太保。清圣祖立,纳喇·苏克萨哈受遗诏辅政。时索尼为四朝旧臣,遏必隆、鳌拜皆以公爵先苏克萨哈为内大臣,鳌拜尤功多,意气凌轹,人多惮之。纳喇·苏克萨哈以额驸子入侍禁廷,承恩眷,班行亚索尼;与鳌拜有姻连,而论事辄龃,浸以成隙。鳌拜隶镶黄旗,与正白旗互易庄地,遂兴大狱。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苏纳海,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坐纷更阻挠,下刑部议罪,以律无正条,请鞭责籍没。上览奏,召辅臣议,鳌拜请置重典,索尼、遏必隆不能争,独纳喇·苏克萨哈不对,上因不允。鳌拜卒矫命,悉弃市。鳌拜以纳喇·苏克萨哈与相抗,憾滋甚。鳌拜日益骄恣,纳喇·苏克萨哈居常怏怏。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上亲政,加恩辅臣。越日,纳喇·苏克萨哈奏乞守先帝陵寝,庶得保全余生。有旨诘问,鳌拜与其党大学士班布尔善等遂诬以怨望,不欲归政,构罪状二十四款,以大逆论,纳喇·苏克萨哈与其长子内大臣查克旦皆磔死;余子六人、孙一人、兄弟子二人皆处斩,籍没;族人前锋统领白尔赫图、侍卫额尔德皆斩:狱上,上不允。鳌拜攘臂上前,强奏累日,卒坐纳喇·苏克萨哈处绞,余悉如议。清康熙八年(元1669年),鳌拜败,诏以纳喇·苏克萨哈虽有罪,不至诛灭子孙,此皆鳌拜挟仇所致,命复官及世爵,以其幼子纳喇·苏常寿袭。

纳喇·长海1678-1744年,字汇川,镶白旗满洲人。早年辞父荫不仕,户部征其为库使亦不就,以功名荣禄国累,终身布衣。博古多识,嗜好金石书画,属意则倾囊购之。晚年悬画四壁,对之吟诵。著有《雷溪草堂诗集》。与戴亨、陈景元并称“辽东三老”。

纳喇姓 相关姓氏

(納)纳塔 (納塔)纳尔 (納爾)纳尧 (納堯)纳新 (納新)纳日 (納日)纳智 (納智)纳琳 (納琳)纳米 (納米)纳臧 (納臧)纳赖 (納賴)纳雅 (納雅)纳垢 (納垢)纳坦 (納坦)纳囊 (納囊)纳乌 (納烏)纳伊 (納伊)纳克 (納克)纳兰 (納蘭)纳麻 (納麻)纳剌 (納剌)纳南 (納南)纳合 (納合)纳吉 (納吉)纳昔儿 (納昔兒)纳鲁丁 (納魯丁)纳喀塔 (納喀塔)纳哈塔 (納哈塔)纳谋鲁 (納謀魯)纳佳忒 (納佳忒)纳择普 (納擇普)纳思马立 (納思馬立)纳颜济达 (納顔濟達)纳木都鲁 (納木都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