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姓

调姓

姓氏调〔 調 〕

拼音tiáo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最新第 2827 位。

位于稣姓 之后,饮姓 之前。

调姓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28272018年
2014年2013年
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
1982年明朝
元朝宋朝
北宋
调姓头像

调姓 起源

调姓主要源自:姬姓子姓

调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时期礼官调人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典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中记载,调氏出自周朝时期负责乐礼的官职,时称调人,掌管各类乐器的音调校准。这在典籍《周礼·地官》中有记载:“调人,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

调人,一般都是世袭,其后裔中有以其司职称谓为姓氏,称调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调氏正宗。

调姓起源二

源于子姓,出自商朝王族箕子的支子仲在百济国的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朝鲜谱太原谱》记载:商纣王有个叔叔名胥余,被封在箕(今山西太谷),史称“箕子”。纣王即位不久,箕子见他开始使用象牙筷子,就叹息道:“用了象牙筷,就要用玉杯来配,然后就会追求其他的珍奇物品,这就是奢华享乐的开端呀!国君一讲究享乐,国家怎么能搞得好呢!”后来纣王果然越来越荒淫残暴。箕子多次进谏,纣王听得不耐烦,干脆就把他关起来了。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纣以后,放出箕子,并向他请教如何才能得到商民的拥护。箕子认为,应当施行仁政,用安抚的手段来争取民心。周武王听了大喜,要封箕子为官,但是箕子不愿做周朝的臣子,就带领五千余族人出走到辽东,建立了朝鲜国。箕子临行,周武王曾赠送给箕子一些有技能之人,其中就有周官调人。根据《太原鲜于氏世谱》中的记载,朝鲜的鲜于氏源自箕子朝鲜的后人,而他们从箕子开始,一共经历了四十一代君主,直到公元前1世纪才消亡。这在《朝鲜鲜于氏奇氏谱谍》中这样记载:“武王克殷,箕子耻臣周,走之朝鲜,殷民从之者五千人。”后朝鲜半岛出现了诸多割据势力,一时的称霸者为卫满朝鲜。西汉末期,汉王朝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击灭了卫满朝鲜,设置了东北四郡,分别为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后来为了对抗匈奴,西汉在东北撤销了真番、临屯二郡。到东汉末年,中原地区战乱不断,汉王朝遂放弃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北地六郡。河套、陕北、晋西北、河北北部地方先后放弃。东北地区的高句丽与林邑两国乘机蚕食东北及南方,而百济国则扩大了在朝鲜半岛的势力范围,与高句丽、新罗鼎足三立,朝鲜半岛进入“三国时期”。期间,百济国与中国往来密切,有原周朝调氏族人一部分回迁留居中原地区者,仍称调氏,另有一部分则迁入倭奴国。这一部分在倭调氏者,本书疑与第二个渊源乃为同源,有待进一步考证。

调姓起源三

源于姬姓,源于汉灵帝的后裔,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史书记载,东汉灵帝刘宏是汉章帝刘炟的玄孙,公元168年―189年在位。永康元年(167年),汉桓帝刘志逝世,窦太后与父亲城门校尉窦武拥立刘宏为帝,由于年纪幼小,由窦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窦武辅政。建宁元年(168年),宦官与外戚官僚士大夫间的矛盾激化,中常侍曹节矫诏诛杀了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及尚书令尹等,并夷其族,逼迫窦太后归政。建宁二年(169年),中常侍侯览兴大狱,将前司空虞放、太仆杜密、长乐少府李膺等一百二十余人下狱处死,此为汉朝的第二次党锢之祸。汉灵帝在位期间,由于他宠信宦官,朝政被宦官赵忠、张让把持,政治腐败达于极点。汉灵帝生活荒淫,聚敛无度,卖官鬻爵,二千石官二千万,四百石官四百万,县令长按县土丰瘠各有定价。还大修宫殿苑囿,搜刮民财,结果激起人民反抗,在中平元年(184年),终于爆发了由张角领导的全国性的黄巾军起义,东汉政权从此陷入苟延残喘的局面。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逝世,次后丞相董卓掌权,废后汉少帝刘辩为弘农王,改立汉献帝刘协。

传说,汉灵帝的后裔子孙在当时为了躲避朝廷内乱,因而携大量族人徙逃至齐、鲁之地,再避入辽东地区,后辗转渡海迁徙至倭奴国(今日本),其中有族人改称调氏,成为今天日本国的大姓之一。

调姓 分布

调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多源姓氏,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仅在辽宁省、吉林省、浙江省温州地区以及台湾省有零星族人分布,而在日本、韩国、以及在千岛群岛中的四岛(国后、择捉、齿舞、色丹)却有广泛分布。

调姓 姓氏源流

一、(調)tiáo

现行罕见姓氏。今北京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周礼》调人之后。因官为氏。”调人掌司万民之难而和合之,其世官者以为氏。后世称调解纠纷的人为调人,亦当本此。

二、(調)

调姓分布:河南临颍、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调姓起源:《周礼》调人之职,掌司万民之难而和合之,其世官者氏焉,见《姓苑》。

郡望:河西。

调姓 相关姓氏

调人 (調人)